时讯:全身换血两遍 “熊猫血”老人绝处逢生
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争分夺秒制备“救命血”。
“大难不死,必有后福啊!”近日,刚刚康复出院的渤海新区、黄骅市一位“熊猫血”老人发出这样的感慨。
前不久,这位85岁老人因血管畸形导致肠道大量出血,身上的血快流尽了。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争分夺秒准备“救命血”。市中心医院医生紧急手术,先后为其输血万余毫升,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换了两遍,助其化险为夷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排出大量鲜血
老人情况危急
近日,这位老人因出现便血症状,被家人送往当地医院就诊。通过胃镜、肠镜等检查,当地医生发现他的消化道并无明显病变,便针对其症状展开保守治疗。
经过治疗,老人症状有所缓解,但6天后又开始便血,排出的都是鲜血块。情况紧急,家人赶紧将他送至市中心医院进行抢救。
老人入院时皮肤苍白,便血不止,意识模糊。“患者的血红蛋白低到无法测出,抽出的动脉血已经呈粉红色了。”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医生鲁猛表示,患者血液中几乎没有可以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了,随时可能发生心脏停止跳动、脑死亡等危险。
经多次增强CT扫描,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与CT科会诊发现,患者的小肠、十二指肠、近端空肠多发憩室。也就是说,老人消化道畸形,肠壁上有很多小囊袋。这些极有可能就是导致老人出血的“真凶”。
老人须尽快接受手术,但他的身体无法耐受。老人入院3小时便输上了1400毫升“救命血”,包括血浆和凝血因子等。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为老人输注升压药、止血药、胶体液、多巴胺等,维持其心、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,为手术作准备,并联系输血科协调更多的RH阴性AB型的救命“熊猫血”。
3个多小时手术
切除“夺命真凶”
老人入院次日9时,第二批“救命血”加急送达,他的身体指标也达到了手术要求。手术当即开始。
鲁猛开腹探查发现,老人肠道憩室多达13处,最大的直径近3厘米,最小的直径也有0.5厘米。
“老人肠道内的积血量高达3000多毫升,可以说身上的血快流干了。”鲁猛介绍,为了让输血速度赶上失血速度,医护人员不得不用手挤压血袋,加压输血。
医护人员为患者排积血,输血管活性药物,稳定其血液循环。鲁猛将患者存在病变的肠道切除,去除了“夺命真凶”,并实施肠道吻合术,把肠道重新接上……
3个多小时后,手术顺利结束。
制备救命“熊猫血”
派发“生命快递”
医院内,医护人员为患者“争命”;医院外,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也在加班加点制备“救命熊猫血”,派发“生命快递”。
“患者用血量太大,我们24小时待命,保障患者用血。”市中心血站成分科科长纪英姿说,接到供血科的紧急用血信息后,大伙儿一路小跑从血库到制备室,快速把储存在零下65℃冰库中的“救命血”取出,放入干式血浆融化仪解冻,解冻完毕后再放入血细胞处理仪,按规定进行洗涤等操作,完成血液制备后仔细核对信息,核对无误后快速发往供血科。
患者是RH阴性AB型血。RH阴性血平均在1000人中仅出现3例,而AB型血又是几种血型中占比最低的,所以RH阴性AB型血在市中心血站的库存是最少的。
“老人的紧急用血信息3天内相继发来8次,但用血量一次比一次少,说明患者挺过来了,病情在逐渐好转。我们备受鼓舞,感觉再累也值了!”纪英姿说。
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力争做到各个环节“无缝衔接”。他们在解冻冰冻RH阴性AB型血的同时,积极开展RH阴性AB型血志愿者招募,保障抢救期间“弹药”充足。
手术后,老人进入医院重症监护室。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皓说,医护人员严密监测其心率、血氧饱和度等多项重症参数,继续为其输血,并输注止血、改善凝血等药物。
此次共为患者输入6400毫升红细胞、3000毫升血浆和20个单位凝血因子。10000多毫升“救命血”流入老人体内,相当于把他全身的血换了两遍。
(记者 代苗苗)